加载中⋅⋅⋅

蜀汉能战平张郃的除了魏延和姜维,还有谁?

蜀汉能战平张郃的除了魏延和姜维,还有谁?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张郃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在三国后期,名将凋零的情况下,张郃基本是无敌了,蜀汉方面,能挡住张郃的,除了魏延,还有一个姜维,其他的人似乎都靠边站了。 其实,还有一个人可以挡住张郃,战平张郃应该没问题,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关羽的儿子关兴。此时,张苞已死。 关兴字安国,在正史中,他是关羽的次子,从小就表现的很有才能,深得诸葛亮的器重,本来诸葛亮打算把他作为重点人才来培养的,可惜的是,他死得很早。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 抛开正史,重点只讨论演义。 演义中的关兴,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和张飞的儿子张苞不分上下,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关兴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屡建奇功,直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去世。而张苞比关兴死得还早。 张郃在三国后期,傲视群雄,谁都不放在眼里,连魏延他都看不起,在木门道,一直追杀魏延,表现的非常猖狂。 最终,张郃因为太狂了,没有防备,被魏延和关兴轻易地引入诸葛亮的埋伏圈,万箭齐发,将他射成了刺猬。 为什么说关兴能抵挡住张郃呢? 关兴的武力不低,刘备伐吴时,关兴跟随作战,斩杀了东吴大将潘璋,也是他的杀父仇人,潘璋的武力,应该比张郃低不了多少,潘璋曾以逸待劳,战平过老将黄忠。而关兴能将潘璋杀死,足以证明关兴比潘璋强太多。 另外,在引张郃进入木门道埋伏圈时,关兴几次和张郃交手。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忽喊声大起,一彪军闪出,为首大将,乃关兴也,横刀勒马大叫曰:“张郃休赶!有吾在此!”郃就拍马交锋。不十合,兴拨马便走。 关兴虽然是诈败,但是,跟张郃大战,一点也没吃亏,如果不是引诱张郃上当,关兴力战的话,战平张郃一点也没问题。 诸葛亮北伐,正是用人之际,关兴和张苞两位年轻的猛将,蜀汉的后起之秀,先后死去,这无疑是蜀汉的巨大损失。

吕布手下最勇猛的将领是谁?张辽还是高顺

吕布手下最勇猛的将领是谁?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吕布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他在私德上虽然饱受诟病,被戏称为三姓家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他是一个天下无双的猛将,更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诸侯。其部下能征善战的部将无数,其中如张辽、高顺更是青史留名的名将。不过若要论当时吕布部下最勇猛的将领,无论是后来威震逍遥津的张辽,还是统领有“陷阵营”美誉的精锐部队的高顺,都不及成廉、魏越这两个人。 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后汉书·吕布传》 吕布在长安败给李傕等人击败,在南下投靠袁术被拒后,就北上来投靠袁绍,然后就发生了一场上述记载的战役。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吕布只与成廉、魏越两位将领率领几十个骑兵就敢冲锋拥有万余精兵的张燕阵营,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战斗中,还能每次都能有所斩获,这勇猛程度比起张辽在逍遥津招募的八百猛士也毫不逊色。 吕布逃离长安时,有数百骑兵跟随,吕布率领的这几十个骑兵肯定是这数百骑兵中最精锐的,连士兵作战都如此勇猛,成廉、魏越这两个能与吕布一齐,以健将之名在这段历史记载中留名的武将,他们的勇武可想而知。 相比成廉、魏越两人,高顺虽然有大将之风,统领的陷阵营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在个人勇武方面并没有什么记载。虽说作为一名武将的勇武不可能会差,但是高顺在勇武方面真有过人之处的话,史书作者也不会吝啬笔墨。可是史书上关于高顺的记载并不少,但是却没有这方面的描述。 至于张辽,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比起成廉、魏越更加勇猛,在白狼山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阵斩乌桓单于蹋顿,后来更是率领八百猛士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威震江东,“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但是这些事迹都发生在张辽投靠曹操之后,张辽在吕布手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作为。 不过就算如此,张辽、高顺光是在领兵作战这方面的才华,就不是成廉、魏越这种只知道冲锋陷阵的猛将能够替代的。就比如在公元198年,刘备军队劫掠了吕布用来购买军马的金子,张辽和高顺两人奉命攻打刘备,两人先是合兵击败了前来救援刘备的夏侯惇,随后又一起击溃了刘备。如果让成廉、魏越这等只知道冲锋陷阵的骑将来指挥,还真不一定能够打败夏侯惇、刘备这些沙场宿将。 成廉、魏越两人在正史上记载很少,导致两人在以汉末三国为背景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没什么戏份。成廉在书中虽然以吕布“八健将”之一的身份登场,与张辽、臧霸齐名,但是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出场仅两次,什么都没做,就被乐进一箭射死。而魏越则更惨,连在书中登场的机会都没有。 史书上没有什么记载,演义小说中又没有什么精彩的戏份,致使成廉、魏越这两位吕布军中的猛将鲜为人知。

徐达两放元帝,朱元璋为什么不生气?

徐达两放元帝,朱元璋为什么不生气,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元朝末期,由于朝政腐败,不得人心,因此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政。而当年那个放牛娃也靠着难得的机遇,一步步的掌握权力,击败了当时最强的陈友谅,也击败了最富的张士诚。此时放眼天下,元朝虽然尚在,但双方的实力早已逆转。朱元璋有着善战的大将,精锐的部队。而与此同时,元朝国力却疲敝不堪,早被腐败掏空了身子,若朱元璋想剿灭元朝,则不费吹灰之力。 为了恢复汉人统治,自朱元璋称帝以后,便制定了北伐和西征的方案。同年七月,他命徐达率领25万大军北伐,元军虽有抵挡,但却屡战屡败,溃不成军,唯有将通州拱手相让。而在此时,徐达大军离元朝的大都可谓近在咫尺,如徐达马不停蹄直逼大都,则最快一日,最慢两日,便能抵达城下。即便大军消极怠工,缓慢前行,那也只用4日便可兵临城下,元帝照样跑不了。然而,当徐达攻下通州后,竟按兵不动,直到七天后才慢悠悠的向大都行军,元帝此时早跑了。如果说,这是因为徐达兵马劳顿,需要休养的话,那接下来则更说不过去。 大都告破,元帝随即逃亡上都。然而,徐达虽攻至上都,但却围而不打,甚至当元帝有逃亡念头时,徐达还故意制造了一道缺口,使元帝得以逃生。他如此贻误战机的举动,令常遇春非常愤怒。也正因此,当常遇春返程后,便在朱元璋前参了他一本。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人生平最恨别人背叛。虽然徐达为其立下赫赫战功,但就凭朱元璋后世对待功臣的手段,徐达必死无疑。然而反常的是:朱元璋不仅没暴怒,而徐达也该干啥干啥。那这是咋回事呢,难道朱元璋真转了性? 其实不然,朱元璋还是那个嗜杀的朱元璋,但这事却有可能就是朱元璋交代下去的。据《明史》记载,徐达北伐前,曾向朱元璋询问过这个问题。而朱元璋给出的答案正是:“赶出塞外即可”。朱元璋的这般做法无疑是明智的。毕竟,他若真抓了元顺帝,不仅不利于明朝发展,还会令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当时,元朝已经统治中原大地百年,不管他们如何不认可元朝,但此时的元帝都是“君”,而他们不过是“民”。朱元璋推翻大元,这属于伐无道。但若真的杀死元帝,却犯了大忌,实属大逆不道。因此经朱元璋权衡后,将元帝放回塞外才是上上之策。不仅将腐朽的元顺帝重新丢回草原让他们自食恶果,以后还能走到哪打到哪,简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大都告破,元帝随即逃亡上都。然而,徐达虽攻至上都,但却围而不打,甚至当元帝有逃亡念头时,徐达还故意制造了一道缺口,使元帝得以逃生。他如此贻误战机的举动,令常遇春非常愤怒。也正因此,当常遇春返程后,便在朱元璋前参了他一本。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人生平最恨别人背叛。虽然徐达为其立下赫赫战功,但就凭朱元璋后世对待功臣的手段,徐达必死无疑。然而反常的是:朱元璋不仅没暴怒,而徐达也该干啥干啥。那这是咋回事呢,难道朱元璋真转了性? 其实不然,朱元璋还是那个嗜杀的朱元璋,但这事却有可能就是朱元璋交代下去的。据《明史》记载,徐达北伐前,曾向朱元璋询问过这个问题。而朱元璋给出的答案正是:“赶出塞外即可”。朱元璋的这般做法无疑是明智的。毕竟,他若真抓了元顺帝,不仅不利于明朝发展,还会令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当时,元朝已经统治中原大地百年,不管他们如何不认可元朝,但此时的元帝都是“君”,而他们不过是“民”。朱元璋推翻大元,这属于伐无道。但若真的杀死元帝,却犯了大忌,实属大逆不道。因此经朱元璋权衡后,将元帝放回塞外才是上上之策。不仅将腐朽的元顺帝重新丢回草原让他们自食恶果,以后还能走到哪打到哪,简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令妃得乾隆宠爱多年,为什么没有被封后?

令妃为何一直未被封后?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清朝所有的皇帝里,有一位非常没有存在感的皇帝,或许先前的帝王康熙、雍正、乾隆的能力都过于强,导致到他这一代,大家就觉得清朝怎么一下子弱了很多。 实际上,这位皇帝的综合实力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差,只是比他爹、他祖父和曾祖父略逊色一点,他就是嘉庆帝——永琰。   很多史学家或者历史爱好者,想要从正史中找到一点关于嘉庆"不务正业"的事件,毕竟他爹乾隆那么喜欢美女,爱好风流,作为儿子肯定会有一些遗传基因的。 但奇怪的是,类似于这样的事迹完全找不到,连在宫外临幸个女子召回宫中这种事都没有,这足以证明他作为一位帝王来说,品行还算端正的。 此外,由于乾隆时期老是动不动微服出巡、盖圆明园,导致国库十分紧张,所以嘉庆帝就想尽办法节省,不过他没像后世道光帝那么扣,自己的皇后过生日就只请大臣吃一碗面,所以嘉庆还算是一个比较务实、节俭和勤勉的皇帝。 再加上他本人做人也比较仁厚,不会动不动就发脾气,所以总体而言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但是,他身上最大的弱项就是没有治国方面的才能,不懂得如何把国家给管理好,这就和其他几位帝王拉开了很大的差距,所以,后世通常都觉得嘉庆是一个没有个人特色且非常平庸的皇帝,他是个好人,但算不上是个好皇帝。 然而,今天我们主要目的不是来分析嘉庆帝这个人,而是来侃一侃他的生母——孝仪纯皇后。 在清朝那么多皇后妃子中,我想大家对这一位一定不陌生,毕竟很多小伙伴从小就喜欢她了,90年代末,天天守在电视机前跟着唱《当》,为小燕子和五阿哥、紫薇和尔康之间的爱恨情仇揪着一颗心。 同时也对里面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令妃产生了极大的好感,令妃娘娘长得又美、心地又善良,小燕子落难之时,她总是会帮忙求情。 实际上,广大群众朋友长大后才发现了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令妃帮助小燕子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宫里的水太深了,她有可能就把小燕子当成对抗皇后的一颗棋子,来壮大自己的势力,但很多人不敢继续想下去,怕毁了童年。 还有两部近期较火的古装剧,一个是《如懿传》,另一个是《延禧攻略》,这两部都把令妃的发家史、升职记描绘得非常细致和具体,但是两部剧把令妃的形象塑造得却完全不一样,前者阴险毒辣、毫无底线,后者刚气十足、聪明励志。 然而,列举了这么多,都只是电视剧里的人物,电视剧经常会把历史人物改编得四不像,今天,主要带大家来全面认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令妃娘娘,方便起见,接下来都称之为令妃,毕竟她在这个位分待的时间最长。 令妃,母家姓魏,后来由于自己位分和权力都很高,乾隆就给她抬了旗,叫做魏佳氏,名字不详,因为清史几乎不记载嫔妃的名字。 她是包衣出身,她爹在内务府工作,到了选秀年龄,她就和其他女子一样进宫选秀,那时她13岁,正史并未有令妃在宫里当宫女的记录,只提过令妃应该进宫几年都在孝贤纯皇后的宫里做事。 令妃的心气颇高,她进宫也是有目的的,她不甘心一辈子当宫女,而是想当皇帝的女人,手中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将自己表现得与其他宫女都不一样,乾隆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觉得她不一般,对她印象挺深刻的。 接着,她欲擒故纵,把乾隆迷得团团转,又不能一下子得到她,总之,给了乾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她深知后宫女人都是一个调调,没有什么风情,因此她非常懂得拿捏尺寸,该强的时候强,该弱的时候弱,最后乾隆控制不住自己强幸了她。 很快,在乾隆十年的时候,也就是令妃19岁的时候,她就被册封为令贵人,接着在同一年又被册封为嫔,这晋升速度简直是坐火箭,有人会觉得乾隆是不是对妃子过于宽容大方了?实则不是,乾隆后宫最长寿的妃子婉嫔,可是在嫔位上熬了四十多年。 总之,在清朝后宫,同年晋升两级的事情并不多,可见令妃有多不简单,乾隆对其有多宠爱。大概过了3年后,她又被乾隆晋升为妃。 我们来说一说令妃的称号——"令"这个字,历朝历代都没有妃子用过这个称号,这是乾隆给令妃的头一份荣光。"令"意为美好的意思,或许只有这个字能够代表令妃在乾隆心中的形象。 紧接着,令妃迎来一个巨大的转变,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乾隆本来和自己的皇后、老佛爷、各位妃子开开心心去南巡的,结果皇后乌拉那拉氏断发了,野史上说的是,皇后看到乾隆终日沉迷民间的烟花女子,气愤不已才出此下策。 大家都知道,满族人视自己的头发为性命,女子断发就意味着丈夫死了,乾隆心想,胆子这么大居然敢咒我死,一气之下就将她遣送回宫,废后处理。 后来想到宫中也没个可以打理事务的人,于是把令贵妃抬至皇贵妃,位同副后,自此,令妃就相当于皇宫里的隐形皇后,因为乾隆至死都没再立皇后,所以令妃的孝仪纯皇后还是他儿子嘉庆后来封的。 可见,令妃的升职记还是比较一帆风顺的,而且一路上有很多障碍都被莫名其妙地扫除了。然而,历史界其实对于乾隆到底是不是深爱令妃一直有疑问,而且众说纷纭。 有些说肯定是爱,不爱怎么会把她从一个小宫女拉扯到皇贵妃,可是有些却说不爱,那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这些人说"不爱"的原因。 首先,虽然令妃在前期一年连升两级确实比较厉害,但后期的升迁速度一般,最后坐到了皇贵妃的宝座,当时后宫没有与之权力相当的妃子,但是令妃也只能算是乾隆比较重要和喜欢的女人,但绝对没有上升到爱的程度。 其次,令妃一共为乾隆生下四子二女,并且是在10年中生完的,平均一年半生一个,而且她初次有孕的年龄近30岁,这在皇宫绝对是高龄产妇。 这其中,令妃有几次怀身孕还要陪着乾隆南巡游山玩水,试问,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一个女人,会舍得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十年生六胎么?而且最后一胎是在令妃40岁左右,这个年龄生孩子风险极高。 令妃是乾隆所有妃子里生孩子的数量最多的,这或许也是乾隆重视她的一个原因,如果乾隆不爱令妃也不会和她生那么多孩子。 最后,还有一个疑点如今一直没有得到证实,那就是令妃死后尸身并未腐坏,皮肉还完好无损,不可能是人死后153年的样子,而乾隆死后尸体都没经过防腐处理,令妃就更不可能了。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令妃是中毒身亡,毒素使得令妃尸体没有腐烂。可是令妃在当时已经位同副后,谁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呢? 后世有人猜测很可能是乾隆,因为他当时已经属意嘉庆当皇帝了,而自己年事已高,害怕令妃母家后期外戚干政,于是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总之,无论乾隆有没有爱过令妃,又或是到底是不是真爱令妃,都已经顺延历史的轨迹飘走了,和我们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茶余饭后,聊一聊这些历史,去细细斟酌其中的人物和事迹还是很有趣的。

人物:冒襄

姓名:冒襄 别名:字辟疆,号巢民 性别:男 朝代:清代 出生地:江苏如皋 出生日期:1611年4月27日 逝世日期:1693年12月31日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水绘庵老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一二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年八十三岁。私谥潜孝先生。幼有俊才,负时誉。性至孝,父吏部郎起宗被诬系狱,襄泣血上书,冤得直。所游皆当时雄俊。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朝宗矜名节,持正论,品严执政,裁量公卿,时称“四公子”。襄尤才高气盛。史可法荐为监军,后又特用司李,皆不就。明亡后,无意用世。性喜客,家故有水绘图,擅池沼亭馆之胜,四方名土,招致无虚日。又尝游山水,与才人、学士、名倡、狎客为文酒宴游之欢,风流文采,照映一时。晚年,结匿峯庐,以图书自娱。年八十时,犹作擘窠大书,体势益媚,人争宝之。 冒襄在1627年-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特别是太监弄权,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面对这种危亡局势,一般在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怎不忧心如焚呢?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清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正巧冒襄因风闻高杰将驻防如皋,举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不成后,便派遣锦衣卫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马、阮逃离南京,始得脱离牢狱之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掉了这场灾难。 公元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从夏至冬,辗转颠沛,在马鞍山“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这一切在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如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又编其师友投赠诗文为《同人集》十二卷,均《清史列传》及《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人物:式亭三马

姓名:式亭三马 别名: 性别:男 国籍:日本 出生地:江户(今东京) 出生日期:1778 逝世日期:1822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式亭三马(1778~1822)日本近世小说家。本名菊地久德,字太辅,别号本町庵、游戏堂、四季山人等。1778年出生于江户(今东京)。9岁时,在书商堀野屋仁兵卫家当伙计。18岁那年独立,开始“黄表纸”的创作。1794年出版处女作《天道浮世出星操》,踏上小说家之路。18世纪末,入赘书商万屋太治右卫门家。1798年出版其第一部“洒落本”作品《辰巳妇言》,写实性地描写了深川青楼里的风流韵事。1799年创作“黄表纸”作品《侠天平记向钵卷》,描绘了小市民阶层的风俗人情,笔名式亭三马开始为人们所熟知。1803年发表“滑稽本”作品《麻疹戏言》、歌舞伎指南性作品《戏场训蒙图汇》,展现了其创作不同样式的文学作品的能力。1806年出版了“合卷”作品《雷太郎强恶物语》,由此而引起“合卷”的流行。1810年,为生计所迫,他在江户开了一家药店——“式亭三马店”,店里出售的化妆水“江户之水”畅销一时。与此同时,他仍然坚持小说的创作,其创作热情一直延续至晚年。1810年出版了“读本”作品《阿古义物语》,这成为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读本”之一;而“滑稽本”作品《浮世澡堂》(1809~1813)和《浮世理发店》(1813~1814)则以生动的会话场景描绘了小市民阶层的群体形象,成为其代表作。式亭三马善于从市井中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细致的观察,从中发掘具有讽刺精神的谐谑内涵。

人物:伊妮德·斯塔基

姓名:伊妮德·斯塔基 别名: 性别:女 国籍:爱尔兰 出生地: 出生日期:1897年8月18日 逝世日期:1970年4月21日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伊妮德·玛丽·斯塔奇(EnidMaryStarkieCBE,1897年8月18日-1970年4月21日),爱尔兰文学评论家,以其关于法国诗人的传记作品而闻名。她曾是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研究员、讲师,后任该校讲师。 斯塔基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郡的基利尼。她是威廉·约瑟夫·迈尔斯(WJM)·斯塔基阁下(1860-1920年)和梅·卡罗琳·沃尔什的长女。学者沃尔特·斯塔基是她的哥哥。她两岁时,父亲接受了爱尔兰常驻教育专员的职位。在爱德华时代的都柏林,她在学习中长大。她的父亲聘请了一位法国家庭教师莱奥妮·科拉(Leonie Cora)辅导孩子们学习法语和音乐。从烹饪到《巴黎春天》的目录,孩子们受到了法国一切事物的熏陶。伊妮德写道:“我的法国家庭教师从未停止过谈论法国,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流亡者的乡愁。”[2]科拉女士曾是法国钢琴家和作曲家拉乌尔·普格诺的学生,伊妮德也因此学会了弹钢琴,并连续两年在都柏林一年一度的音乐节FeisCeoil上获得二等奖。她先后就读于都柏林亚历山德拉学院、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和巴黎索邦大学。 Starkie在牛津大学攻读现代语言,并于192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4][5]她先后在埃克塞特和牛津大学中世纪与现代语言学院教授现代语言。她撰写的《波德莱尔传》(1933年)是许多英国读者了解波德莱尔的第一本书。她撰写的《安德烈·纪德》(1953年)一书对安德烈·纪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他于1947年获得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她还为亚瑟·兰波的诗歌声誉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她的作品《兰波在阿比西尼亚》获得了现代语言学院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她出版了两部关于福楼拜的重要著作(1967年和1971年)。1951年,她成功地争取到牛津大学每五年一次的诗歌教授由一位实践诗人而非评论家担任。她认为,"教席应该由大学以外的人担任,由那些在牛津听不到声音的人担任。作为评论家谈论诗歌的人已经够多了,实际上是太多了。"[7]C.S.刘易斯在随后的第一次选举中被塞西尔·戴·刘易斯击败。在随后的教席选举中,她还成功地为奥登(W.H.Auden,1956年)、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Graves,1961年)和埃德蒙·布伦登(EdmundBlunden,1966年)竞选教席,导致一位评论家抱怨说:“在斯塔琪博士将其变成类似牛津和剑桥赛艇比赛的事情之前,这本是一件严肃的学术事件。”1956年,她还为让·科克托争取到了荣誉博士学位。 1958年,她被授予荣誉军团军官称号,1967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许多人认为她性格古怪。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将她描绘成“一位杰出的兰波学者,穿着鲜红的休闲裤,戴着贝雷帽,抽着雪茄,在牛津的酒吧里闲逛。”弗朗西斯·斯泰格穆勒写道:"我最喜欢她的一点是她的真正的古怪,在这个世界上,虚假的古怪已成为一种顺应。我的妻子是小说家雪莉·哈扎德,我总是在想伊妮德什么时候会出现在她的书中。

人物:明末的皮岛是怎么被清军攻占的?

说到明朝末期时候的皮岛这个地方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的地方的,但是最后这个皮岛也还是被人给占领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皮岛其实当时的防御型还有一些军事力量啊都还是挺厉害的,为什么就这样被清军给占领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一六三七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初,清太宗皇太极率军攻朝鲜,旋即遣军攻克明军长期据守的皮岛。从此,清方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西向,逐步实施其人主中原的战略计划。 皮岛的明军,与辽东沿海诸岛及旅顺明军互为椅角,虎视辽东沿海诸城,威胁后金腹地。这一行动实际上是在后金政权背后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使其面临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岛上明军利用有利的地势,不断深入后金境内,在敌肘腋之间避实捣虚,乘隙突袭,牵制后金的西进行动。 一六二三年闰十月,皮岛明军在亮马佃等地进行突袭,斩首级二百三十余。 一六二七年五月,皮岛明军突袭距盛京仅一百里的鞍山驿城,时值努尔哈赤率兵往征喀尔喀五部。“上方回军,闻鞍山驿有警,乘夜急入沈阳城,诸贝勒俱趋鞍山,至中途,闻敌已败,乃还。几天后,明军又袭后金“老寨,,萨尔浒城 一六三四年九月,皮岛明军“克破苏谷里寨。戮其老幼,焚其寨堡,阵斩强壮夷级,生擒牛鹿妇女,得获牛马、夷器、夷帽无数。 一六三六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统重兵,再攻朝鲜。次年一月,清军围朝鲜京城,败各路来援之师。朝鲜国王李徐被迫降清。朝鲜虽降,皮岛明军尚在,若不扫清皮岛,则清军一撤,明军又将登陆活动。朝鲜初定之局,将前功尽弃。二月初二日,皇太极自朝鲜班师,临行前命贝子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军“异红衣炮十六位并朝鲜战船五十艘,攻击皮岛。 二月初二日硕托率兵往攻皮岛,守岛明军力战一月有余,逼得三月八日。皇太极命阿济格率兵千人前往助攻。 当时的清军攻岛战局,正处干十分棘手的胶着状态。明军守岛兵约有二万余众,配备了大量火器。皮岛四面环海,清军无法发挥铁骑冲突的特长,只能乘船浮海攻岛。在渡海过程中,清军船只势必全部暴露在明军视线之下,岛上明军正可凭险施放火炮,从容射击行进速度缓慢的木船。即便有少量清军船只靠岸,守岛明军也不难从滩头发动反击,利用优势兵力把少量清军赶人海中。 四月初五日,清军将领在皮岛东北的郭山会议攻岛战事。在现存清人关前的有关档案中,有一份清军攻打皮岛的日志,其中详细地记载了清军的攻岛计划:将我国所造小船由身弥岛北潜逾二十里以外之山,拉运至皮岛西北熬盐之河港。遣八旗护军参领及每牛录所出护军各一员,命步军(beikcooha)固山额真萨穆什喀在前统领偷袭。令步军官员等率领步军继其后,攻打皮岛西北隅之山嘴。又命固山额真昂邦章京阿山、叶臣乘我国新造小船在后督战。再,另一路遣八旗骑兵、骑兵诸官员、四边城四百兵及全部官员、汉军及其诸官员、三顺王军、三顺王下诸官员及朝鲜兵,乘我军在各地所获船只及朝鲜来援之船,赫然列于身弥岛口,命兵部承政车尔格统领进攻。又命汉军固山额真昂邦章京石廷柱,户部承政马福塔在后督战。 总之,清军采取分兵两路,一奇一正进行偷袭的打法。担任佯攻的一路赫然列阵,大张声势,尽量吸引明军的注意;担任偷袭的一路则在暗中运动,乘坐小船,悄然渡海。为了确保偷袭的成功,清军选择了傍晚时分。 四月初八日夜幕降临之前,清军船只自集结地起锚,泊于皮岛附近。是夜一更,清军战船散开,偷袭一路以满洲猛将鳌拜、准塔为前锋,连舟渡海。合金风暴2无限金币版鳌拜等登岛后,一面举火为号,引导后继诸军,一面与守岛明军展开激烈厮杀。二更时分,步兵固山额真萨穆什喀率满洲精锐大至,攻人皮岛西北隅的江科万地方。马福塔等督率另一路清军,挂帆“鼓噪而进”。两路清军乘胜进击,斩杀明军万余。明军守岛主将沈世魁被马福塔生擒,拒绝投降,从容赴死。 战后关于双方伤亡数据,清实录宣称战死此战八旗勇士阵亡四十人,杀敌万余。而从征的朝鲜人则说后金隐匿了伤亡记录,声称“汉之败卒,退保一山,清兵四五百人仰而攻之,汉人殊死战,故清兵死者甚多,大将一人亦中丸而死矣。” 那么后金在这一战中伤亡了多少军丁?盛京满文旧档里面保存下来一条关于此战的记录,原文“乘大船随固山额真石廷柱、 车尔格出战阵亡者:谭泰旗下牛录章京巴雅尔图、披甲人十四名;杜雷旗下披甲人十一名;叶臣旗下披甲人九名。硕托贝勒下护军校章吉泰、内护军杜西、 扎西图、 护军三名、包衣十五名,共计三十人;阿山旗下披甲人十六名;多罗武英郡王下侍卫乌尔格、巴颜泰珠、萨克、噶浑岱、同喀、诺尔布、门都、沙滨达尔、拉本泰、巴特玛、 塔吉礼、 特古斯赫、巴尔泰、布楚、 维律。 牛录章京纳米达、 朱善, 护军喀鲁、厄赫礼、厄布格忒、 郭波里、孟格图、伊苏。包衣十二名,旗人八名,共计四十二人;达尔哈额驸旗下披甲人十七名;吴赖旗下披甲人三名;伊拜旗下披甲人二名;苏纳额驸旗下披甲人五名;俄莫克图旗下披甲人二名;石廷柱旗下披甲人十二名,小拨什库五名;恭顺王下章京八员, 披甲人三十八名; 怀顺王下披甲人九名;智顺王下章京二员,披甲人四名。共一百三十五人。 乘小船随固山额真阿山、叶臣、萨穆什喀出战漂失者:多罗武英郡王下温察。拜尹图旗下骁骑校一员、 披甲人八名。 后送船时遇敌逃走之船战亡者:杜雷旗下披甲人一名。叶臣旗下护军参领冰图、胡希、披甲人二名,共十五人; 两路攻战共阵亡一百五十人。 因船坏而亡者:石廷柱旗下牛录章京一员、披甲人九名。怀顺王下十一人,杜雷旗下二人。 吴赖、伊拜、苏纳额驸及俄莫克图所领之蒙古八旗共阵亡披甲人十二名。 石廷柱所领之汉军共阵亡二十七人。其中有牛录章京一员、小拨什库五名、披甲人二十一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所领三顺王军共阵亡七十二人。其中有梅勒章京、甲喇章京十人四,披甲人六十二名。”只记军官,共阵亡护军参领2人,牛录章京4人,章京10人,侍卫15人,护军校、骁骑校各1人,大小将校33人,清军攻打皮岛共阵亡二百六十人,这是关于清军皮岛之战阵亡数字的我们恋爱吧唯一统计,不知道是否完全。有意思的是,这段记载后面还有一句话,“dangse de araraku”意思就是“不写入档子”。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明末的皮岛是怎么被清军攻占的?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人物: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

  黄巢起义为何会失败?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黄巢简介   黄巢(?~884)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末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连岁凶荒,黄河以南尤其严重。农民起义纷纷爆发。   黄巢起义过程   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唐末农民战争爆发。五月,黄巢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募众数千响应。接着王、黄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唐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王、黄乃于乾符三年十月间南趋唐州(今河南泌阳)、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复冲击敌人。   同年底,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刺史裴偓对王仙芝进行诱降,仙芝动摇,欲受唐官职。黄巢指斥他说:起初我们共立大誓,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取官降敌,广大群众何所归宿!因怒击伤仙芝首。仙芝畏众怒,不敢受唐命,遂与黄巢分兵作战。黄巢率军北上,攻克郓州(今山东东平北)、沂州等地。以后王、黄虽曾一度台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死,尚让率余部奔亳州(今安徽亳州)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两支义军会合后,势力又见壮大。黄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欲窥东都(洛阳)”,唐朝急调军队增援东都。   黄巢知攻东都无望,于是引兵南下,渡过长江,东趋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遭到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义军乃转由浙江南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属福建)。黄巢在福州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   后率大军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宫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长沙),又下江陵(今属湖北)。本欲乘胜进兵中原,直趋关中,但至荆门(今属湖北)为唐将领刘巨客所败,乃转而东进。于广明无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击毙淮南(今江苏杨州北)节度使高骈的骁将张璘。   七月,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飞渡长江。高骄与唐廷有矛盾,又慑于义军声威,虽拥兵十幸万,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战。黄巢渡江后门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于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入洛阳城后,义至劳问冒民,间里晏然。黄巢北攻时,还特意转牒唐朝各镇兵将:你们各宜守垒,勿犯我兵锋。我将入东都,到京师向皇帝问罪,与你们无涉。这些话分化了敌人营垒,所以兵行无阻。黄巢在东都并未久留,随即转旗西指,于年底突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   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义军入城之日,向贫民散发财物,并由大将军尚让向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宫。其中枢主要官员有: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原唐官崔理和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客使(掌管近卫军队);翰林学士中还有著名诗人皮日休。黄巢在长安执行严惩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义军查获降官张直方夹壁中隐藏的高官显贵百余人后,全部处死。大齐政权还没收富豪的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次年,唐军曾一度攻人长安,义军暂时撤出,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 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   但黄巢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也没有首先全力歼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大齐政权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生产、财政均无着落,这样,敌我力量对比就逐渐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变化。关中地主坚壁清野,使大齐政权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降敌;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的乞援,率劲旅一万七千人南下;敌方军力大大增强。   这时,黄巢发现困守关中已很不利,乃于三年四月东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六月间,义军开始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守将赵犨顽抗,义军久攻不克,朱温和李克用又先后前来增援赵犨,黄巢遂于四年四月解围,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节度使时溥的阻击,作战不利,最后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于六月十七日兵败自杀(一作为甥林言所杀)。   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不久后,唐王朝即告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人物:古人玩的纸牌是扑克吗

关于扑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被人接受的就是现代扑克起源于中国的“叶子戏”。叶子戏最早出现在唐代。唐苏鹗的《同昌公主传》内有“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的记载。据考证,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和尚),发明“叶子戏”供玄宗与宫娥玩耍。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子戏。 以后传入民间,很快流传开来。到五代时期,纸牌戏的记载已经大量涌现,著名的有《偏金子格》、《小叶子格》、《击蒙叶子格》等等。到了明清时期,叶子戏已经成为社会上非常盛行的一种博戏形式,样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 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桥牌的发明权归于中国人。法国的学者莱麦撒也说:“欧洲人最初玩的纸牌,以形状、图式、大小以及数目,皆与中国人所用的相同,或亦为蒙古输入欧洲。”美国《纽约时报》桥牌专栏主编艾伦·特拉克斯特甚至有“中国是桥牌的故乡”一说。 叶子戏于元代传到西方,变化成了塔罗牌及现代扑克,而在中国,则逐渐变成麻将及牌九。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古人玩的纸牌是扑克吗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历史人物

更多